新闻来源:市文旅局更新时间:2023-01-16

  州府文化

  汾阳有2600多年的置县史,其中1600多年为州府郡治所。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改州为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置,汾阳城区一直为晋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汾阳市区便是由原来的汾州府城、汾阳县城发展而来。

  原汾州城是罕见的“五座连城”,由主城和东西南北四关城拱卫而成。四关城墙虽不及主城,但也高大厚实,甚至不少有包砖。这种独特城垣的形成主要因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使主城内王府、庙宇、寺坛等占了大部分空间,越发增加的居民不得已在城外开辟生活区,久之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聚居区域。几百年来,汾阳城一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城,王府、书舍、庙堂、达贵、富商遍地。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础,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汾州知州朱赟修筑的城垣,当时规模 “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二尺”,即周长4522米,高10.7米,当时仅仅是土城垣,尚未包砖。城内原有西府街、府学街、太和桥街等9街和养济巷、豆腐巷等18巷,有钟楼、鼓楼、文庙、永和王府、庆成王府等古建,历史、战乱、天灾、人祸,风雨飘摇了600多年的古城如今仅剩一些遗迹可循。

  汾州城历来被称作“四阳城”,因四面皆可有阳光得名。 与中国古代城池以正北正南为上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与子午线成约33°夹角,采光非常好,故汾州城又称作“祝融城”,以火神祝融的名字称之。所以汾阳市区大部分街道及房屋方向与地理方向有偏差。

  汾州府城城门名称及城楼匾额:

  东门:景和门,城楼匾额:汾水环流

  西门:静宁门,城楼匾额:盘峰耸翠

  北门:永泰门,城楼匾额:锁钥雄镇

  南门:来薰门,城楼匾额:秦晋通衢  


现存汾州城城墙一段

  文化遗产

  汾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文物大市。截至2014年6月,汾阳市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州地秧歌、汾酒制作工艺。此外,杏花村镇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杏花村汾酒老作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汾阳市区还保留西北(二府街历史文化街区)和东南(武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两处历史文化街区,明清风貌尚存。  

  汾阳市有古生物化石遗址、新石器遗址和70多处文化古迹。有明代南薰楼、国内砖塔第一高塔文峰塔、金代建筑太符观、富神话色彩的马刨神泉、贴金壁画的圣母庙、保护完好自然景观有三十里桃花洞、金锁关等。 

  古文化遗址有峪道河遗址、杏花村遗址、北垣底遗址、段家庄遗址、任家堡遗巩村遗址等。其中,峪道河遗址位于市区北6公里处峪道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周围,该遗址所跨时代久远,可分为仰韶、龙山、夏、商、东周和汉几个时期;杏花村遗址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杏花村镇东堡村东北,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其间分为几个自然形成或人为造成的阶地,遗存丰富。根据获得的层位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 


    
汾阳市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级别公布批次类别文物名称年代地址备注
国家级

第五批(2001年)

古建筑太符观金至清杏花村镇上庙村省级第一批

第六批(2006年)

古建筑汾阳五岳庙元至清三泉镇北榆苑村省级第三批
文峰塔明至清文峰街道建昌社区省级第三批
杏花村汾酒作坊杏花村镇东堡村省级第四批

第七批(2013年)

古墓葬东龙观墓群宋、金、元阳城乡东龙观村-
古建筑柏草坡龙天土地庙元至民国峪道河镇柏草坡村-
省级

第二批(1986年)

古遗址杏花村遗址新石器杏花村镇东堡村-
峪道河遗址新石器峪道河镇-
北垣底遗址新石器栗家庄乡北垣底村-
古建筑后土圣母庙栗家庄乡田村-

第三批(1996年)

古墓葬狄青墓峪道河镇刘村-
古建筑关帝庙市区庙前街-

第四批(2004年)

古建筑虞城五岳庙阳城乡虞城村-
法云寺三泉镇平陆村-
堡城寺龙王庙峪道河镇堡城寺村-
峪口圣母庙峪道河镇峪口村-
齐圣广佑文庙三泉镇义丰北村-
报恩寺元、明市区卫巷街-
禅定寺元、明、清阳城乡普会村-
近现代汾阳铭义中学1915年市区英雄北路-
备注:表格信息整理自山西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