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农发〔2022〕24号


当前,我市冬小麦进入决定粒重和产量的关键时期。受去年秋汛等的影响,我市冬小麦播期偏晚,生育期缩短,干物质积累少,抗逆性不强。要实现异常年份小麦丰产,夺取夏粮丰收,后期栽培管理对保根护叶,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改善籽粒品质尤其重要。

一、浇好扬花灌浆水

扬花后10—15天,没有浇过拔节—孕穗水的麦田,如果土壤墒情差,可进行小水灌溉,对于晚播小苗和有脱肥症状的麦田,可结合浇水亩施尿素3—5公斤。避免大水漫灌,以防倒伏。土壤墒情适宜的强筋麦田不浇水施肥,尤其不能浇麦黄水,避免后期土壤含水量过高,导致品质降低。浇水前一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风雨来临前严禁浇水,以免引起倒伏。

二、喷施叶面肥,养好根、护好叶、增粒重

叶面肥能减少干热风危害,延长叶片功能期,加速籽粒灌浆速度,提高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促进小麦高产。在籽粒乳熟中期每亩每次用磷酸二氢钾0.1-0.2公斤,加尿素0.5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

三、加强后期病、虫害防治

中后期是小麦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期,此期的病虫害主要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4月中下旬至5月初,是病虫害迅速增殖期,也是小麦对病虫害的敏感期,更是天敌控制害虫的重要时期,应以保护利用天敌为主,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矛盾,明确主控对象,兼顾次要病虫,推广农药混配一次性施药同时控制多种病虫危害。当百穗蚜数量达500头,可选用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麦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联苯肼酯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人工释放捕食螨进行防治。条锈病采取“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和噻呋酰胺等药剂喷雾防治。赤霉病常发区,在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做到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高感赤霉病品种和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有2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要全面用好第二遍药。适期内要抢晴天钻雨隙突击防治,用药后6小时内如遇阴雨天气,雨后要及时补治。可选用戊唑醇、氰烯菌酯、烯唑醇、多菌灵、戊唑·咪鲜胺、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己唑醇、氰烯·戊唑醇喷雾防治。在多种病虫混发区,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综合施药,达到一喷多效。

四、实施“一喷三防”,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

“一喷三防”技术就是在小麦灌浆期,通过一次性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合配液均匀喷洒小麦叶面,从而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目的,它是小麦生长后期延长叶片功能期和保持小麦根系活力,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提高单产、改善籽粒品质的一项关键措施。“一喷三防”的打药时间、使用药剂种类、药剂配合比例等,应根据各地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选择。防治麦蚜药剂有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防治吸浆虫的药剂有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防治白粉病、锈病的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防治赤霉病的药剂有氰烯菌酯·戊唑醇混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芸苔素内酯;叶面肥有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尿素、硼锌硒微肥等;混施叶面肥时,尿素浓度为2-3%、磷酸二氢钾浓度为0.3-0.4%。每亩喷水量不少于40~50公斤,

要喷洒均匀。选用“套餐”时,一定要对症用药,避免达不到防

治效果。

五、 适时收获,降低收获损失

一是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应在小麦蜡熟末期至完熟期进行,此时产量高、品质好,蜡熟末期植株变黄,茎秆仍有弹性,籽粒黄色稍硬,含水率在20%到25%之间;完熟期叶片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率在20%以下。是收获的最佳时期。二是加强联合收获机操作人员培训。树立“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理念,在小麦收割过程中,根据田间情况及时调整收获机的作业参数,保持联合收获机良好的工作状态,减少机收环节损失。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汾阳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