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汾阳市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汾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6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汾阳市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教材〔202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汾阳市“增强文化软实力,讲好汾阳故事”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具体要求和汾阳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汾阳地域文化特色,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一校一品一特色”目标。坚持“传承创新并重、知行合一实践、学段衔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学科教学、艺术实践、劳动教育及日常生活,培育具有家国情怀、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内容

(一)强化课程体系架构,夯实文化教育基础

1.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各学校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必修或选修课。语文、历史等德育课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品味思想精髓;音乐、美术等课程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审美与人文教育;数学、物理等课程结合学科特点,选取典籍、人物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民族智慧与创造精神。

2.开发校本课程。各校立足汾阳实际,挖掘教师特长、学校特色与学生兴趣,借助片区优势与社会资源,以社团、工作坊为载体,在艺体课、课后服务中开发校本课程。将汾阳历史名人、红色文化等融入课程,编制校本教材,每校至少打造1门精品校本课程。

3.构建“大思政”格局。各校将思政工作融入教学全程,任课教师挖掘传统文化道德因素,讲好“中国故事”“汾阳故事”。不同学科注重不同素养培养,并将非遗技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案例融入思政课堂,实现“一校一品、一科一韵”。

(二)深化传统美德培育,塑造良好道德品质

1.传承家训美德。大力弘扬“曾子杀猪”“孟母三迁”“淡泊明志,宁静志远”“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三省吾身”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冀氏一门三杰”等汾阳良好家风家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组织学生征集家训格言、演讲家风故事。举办家风文化展,让学生感受美德传承,增强文化认同,带动家庭培育良好家风。

2.开展礼仪教育。依据《中小学生守则》与汾阳传统礼仪,编写特色教材,开展礼仪学习与实践。如参与庙会、节庆礼仪服务,举办特色开学礼、成人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礼仪故事,开展“礼仪微电影”创作。

3.弘扬践行风尚。大力宣传汾阳“新时代好少年”事迹,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榜样。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如“我与榜样面对面”,组织学雷锋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品德。

4.推进文明创建。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加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教育,营造积极校园风尚。

5.强化语言根基。以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为目标,开展多样活动,如方言与普通话对比讲座、书法比赛,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三)重视传统节日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1.感恩教育。忠孝为先,培育感恩之心。依托“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做家务、给师长送自制礼物,通过具体行动,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师长教诲之恩,培养责任感。

2.忆俗活动。民俗为引,唤醒文化记忆。挖掘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内涵,举办知识讲座、故事分享会,讲述习俗背后的故事。如春节贴春联、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等,同时挖掘节日德育元素,像春节团圆、端午爱国精神,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3.纪念活动。英烈为尊,传承红色基因。以六一儿童节、国家公祭日等为契机,加强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组织参观红色纪念地、祭扫烈士墓等活动,引导青少年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发展历程,让红色基因传承不息,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推进传统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依托我市青少年读书行动,构建诵读体系,深化诵读活动,强化诵读评价。

1.构建诵读体系。制度保障,融入日常。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体系,制定学期计划,按年级开展不同国学内容,循序渐进推进。结合“书香校园工程”开展亲子诵读等活动,扩大参与面。

2.深化诵读活动。形式多元,激发兴趣。开展“诵、写、唱、演、展”活动,用课本剧、古诗词大赛等形式表现经典。成立国学兴趣小组,融入传统体育、书画等,让学生感受国学魅力,爱上经典诵读。

3.强化诵读评价。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将经典诵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动态反馈机制激发诵读内驱力。

(五)开展传统技艺研习,弘扬中华国粹文化

各中小学校应结合本地资源,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与学生社团,大力开展中医药、书法、武术等传统技艺教育,让中华文化精华在校园绽放光彩。

1.书法进校园。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培养益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规范汉字书写习惯与能力。提倡“提笔就是练字时”,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重点抓好小学新生和低年级学生书写习惯养成,做到“三个一”,助力预防和矫正学生“脊柱侧弯”和“小眼镜”。

提高规范书写水平。引导学生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逐步学会书写正楷字和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不断提高书写质量和速度,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美观、流利。

传承优秀汉字文化。培养学生了解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持续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提倡使用规范汉字开展书法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优秀书法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2.传统体育进校园。融入日常体育活动。与“大课间”“阳光体育”结合,将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操、太极拳、围棋、象棋、空竹)纳入“大课间”活动内容,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时间,让学生在运动中锤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

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传统体育专项培训,邀请专家指导,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聘请校外武术教练、围棋老师兼职授课,充实师资力量。

推荐“一校一品”建设。每校至少选定1项传统体育项目作为特色,如“武术特色校”“围棋文化校”,形成品牌效应。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节”,增强社会影响力。

3.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市教体局与市卫健局、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协作,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指导编写《汾阳市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读本》,涵盖中医历史、药材知识、经络穴位、针灸推拿、节气养生等,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

各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医药元素,实现跨学科教学,让中医文化渗透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邀请中医专家进校园,举办讲座、义诊等活动,指导师生中医保健。成立兴趣小组、社团,开展中药材标本制作、中药制香、中医故事讲解比赛、中药知识竞赛、八段锦等活动。

与市中医院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校内或校外农场研学基地设立中医院文化园区,组织学生亲自体验中药材的种植、养护和采摘,增强学生对中药材的了解和体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4.非遗技艺进校园。课程与活动融合。学校开发以汾阳地秧歌、剪纸等非遗项目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每周安排1课时进行教学。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设讲座,分享非遗技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并成立非遗社团,如“地秧歌社团”“剪纸工坊”等,定期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社团实践中深入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学习与传承并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在艺术节、校庆等活动中设置非遗展示区,展示学生作品和非遗表演,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亲子非遗体验日”,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剪纸、地秧歌表演等活动,增进家校互动,共同助力非遗传承。

5.戏曲进校。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融入音乐课,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专题讲座、示范观摩等多种形式,普及汾州秧歌、晋剧等地方戏曲知识,让学生了解流派、欣赏名段,有效推进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的开展。结合“艺术家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文化传承人传习技艺,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戏曲素养与传承人。

(六)加强地方文化教育,守护地域文化特色

1.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汾阳历史名人众多、文化遗迹丰富。要充分挖掘、整理地域名人教育资源,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将名人名事、文化遗迹、艺术形式等资源整合,构建具有汾阳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魅力。

2.打造多元研学基地。依托汾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利用红色资源、乡村资源、农耕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五位一体研学布局,推出特色研学线路。利用汾阳1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用红色资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爱党情感。

3.保护传承地方方言。汾阳方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方言,组织方言兴趣小组,研究方言文化魅力,保护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七)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培育综合实践能力

1.家校联动聚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开展学习心得分享会、亲子共读经典等活动,引领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在家庭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2.力行实践求实效。结合教学工作,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布置德育家庭作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汾阳的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组织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资源。

3.学校社区相融合。将社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实践基地等资源融入学校教育,拓宽学生学习场景与内容。学校的文化活动、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提高居民文化素养与精神生活品质,实现学校与社区的人才、场地、活动等资源融合共享。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实施,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依托地方、校本课程及班团队活动推动落实。

(二)做好系统规划。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衔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文明校园创建,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原则,将任务目标细化到各学段、年级。

(三)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红领巾讲解员”与《山西教育》杂志社小记者站平台的宣传推广作用。通过融媒体、公众号等,展示成果、宣传报道,并将活动纳入德育考评。

(四)推进基地建设。与宣传、卫健、文旅等部门合作,摸清地方文化现状,建立学习基地,拜访传承人,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阵地。


【图解】汾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汾阳市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