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今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阳泉市狮脑山的百团大战纪念馆,与青少年学生亲切交流。迎着一张张天真的面孔,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更加强盛。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金秋时节,三晋大地书声琅琅。从晋阳湖畔现代化校园里的欢声笑语,到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的摘金夺银;从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到实现特殊教育全覆盖……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牢记领袖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让每个孩子都出彩

在晋源区第十小学校的现代化校园里,孩子们享受着由融育、融慧、融健、融美、融创、融聚六大课程组成的丰富的“博融”课程体系,如每天下午的30余种特色课程、充满活力的早操课程、丰富多元的书馆课程等。“孩子进入十小后十分快乐,看到孩子的眼里有光。”一位家长在了解十小的“博融”课程后感慨地说。

晋源区第十小学校是由山西省实验小学跨区托管的一所学校。近年来,太原市大力度推进集团化办学,名校+弱校、名校+普校、名校+新校、高校+本地校及跨区域集群、跨学段集群、跨体制集群等各类办学模式,让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不断发生令人惊喜的“裂变”,基础教育加速“扩优提质”,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这些正是我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截至2024年底,毛入园率达96.29%。持续开展普惠性幼儿园建设认定,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8.27%。全省学前教育专任教师较2020年增加0.7万人,增幅达10.6%;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1.39%,本科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达36.58%,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二。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坚持每年建设改造一批寄宿制学校,截至2024年已新改扩建2000余所。同步有序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和空壳学校,2020年至2024年共撤并1873所。经过优化调整,2024年底全省小学、初中校均学生数分别达到403.2人、514.2人;在乡镇以上小学就读的学生占比达91.53%,在县镇以上初中就读的学生占比达91.54%,学校布局更加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省共建成各类型城乡学校共同体500余个,覆盖1000余所乡村学校。

——高中阶段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大力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持续压减跨县域招生计划,落实高中学校属地招生,组织10所省属高校、87所省级示范高中对口帮扶薄弱县中。通过派驻优秀教师团队、校际资源共享、开展联合教研、跟岗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促进县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普高计划占比超75%。深化招生考试综合改革,从教学、考试、招生、育人等方面全链条构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体系。

——特殊教育和困难群体保障有力。20万人口以上县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7000元/生·年。坚持“一人一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安置尽安置。取消不必要的入学证明材料,优化“一站式”办理流程,推动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含政府购买学位)达96.14%,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从2020年的10.06万人降至2024年的5.53万人。

——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扎实推进。省委、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双减”工作实施方案》,省教育厅等25个省直部门建立专项协调机制,形成综合治理合力。全面停止审批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存量机构。落实“5+2”校内课后托管服务,出台作业管理实施细则等,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百亿工程成效显著

武周山下,云中古城,9月13日,山西大学大同校区首批1086名新生如期报到,一张张崭新的面孔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入校园,开启崭新的大学生活。“山西大学历经百廿风雨,始终不懈奋斗,昂首向前。”在9月15日举行的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党委书记王仰麟深情寄语新生,“不懈奋斗是山大人最为鲜明的精神底色。希望全体新同学刻苦求知,拔节成长,踔厉奋发,不懈奋斗,传承百廿学府的厚重传统,汲取古都大同的历史底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属于大同校区、属于山西大学的辉煌篇章……”

9月17日,晋中健康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大雨中无一人撑伞,1408名2025级新生在庄严的仪式中感悟家国责任,立下“为健康中国奋斗”的青春誓言。“期待在模拟病房练习技能,在康复中心服务群众,真正践行‘健康守门人’的使命。”新生代表高宇轩的话语坚定有力。校长杨辉寄语新生:“你们的选择,终将照亮无数人的生命之路。”

连日来,我省多所新设立的高校迎来首批新生,这一幕幕,正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以百亿工程为引领,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年)》,8月召开大会正式启动工程建设。百亿工程确定了六方面任务、二十项行动。截至目前,已取得多项历史性突破,在全国树立了欠发达省份办优质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了12所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大学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山西医科大学“红石榴”工作室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中北大学魏春燕荣获教育部第十五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获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样板支部”19个。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全省本科高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一流课程247门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9项。

——高等教育布局不断优化。2023年12月,山西电子科技学院获批设立,2024年开始招生,全省历史性实现设区市独立设置本科高校全覆盖。今年以来,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山西医药学院、晋中健康学院、山西大学大同校区、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等一批高校及省内异地校区相继获批,“一核引领、三圈联动、省市协同”的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学科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我省加快“双一流”建设,全省高校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总数达到36个,其中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学学科挺进ESI全球前1‰。山西中医药大学、运城学院成功增列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结束了我省20余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未有新增的历史。全省高校新增1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5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山西大学牵头组建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为国内第三个联合研究生院。

——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增强。各高校紧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行业产业需求,清理撤销低质、错位、过剩本科专业106个,设置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本科专业105个,布局建设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试点专业47个。同时布局建设3个未来技术学院、15个专业特色学院、39个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和38个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实现对省委、省政府确定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的全覆盖。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高校建成了全省60%以上的重点实验室、集聚了70%以上的国家级领军人才、获得80%以上的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承担9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省高校牵头重组2个、参与重组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创新平台13个。山西大学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Nature》发表论文,实现我省高校“零”的突破。山西医科大学研制出世界首台核磁光电一体化实时同步脑成像装备,山西中医药大学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落地转化,实现我省首个单一成果转让金额超亿元的突破。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揭榜挂帅”认定项目172项,其中重量级人才团队50项,支持经费4.045亿元。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徐明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大学程芳琴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全省高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引进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20人,引进青年博士3000余人。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育大批时代工匠

8月底,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上,来自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的团队格外引人注目。该校舞蹈表演专业学生赵乐乐、葛佳乐、侯嘉、荆子恒在“表演艺术赛道(高职组)”比赛中,凭借融入运城地域文化、非遗技艺与“晋韵蒲腔”的创新艺术表达,勇夺金奖。

与此同时,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两支代表队双双斩获财经赛道高职组金奖;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同样有两支代表队在高职组医药生产与经营赛道中斩获金奖;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参赛学生荣获艺术设计赛道高职组金奖;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团队在中职组机械设计与制造赛道勇夺金奖……捷报频传的背后,是我省职业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跃升。

“我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202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138项,较2022年增长86%,是2021年的近3倍;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奖11项、银奖33项、铜奖66项,再次取得历史最好成绩。”9月8日,省教育厅职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技能大赛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截至目前,全省拥有高职学校49所,开设19个专业大类472个专业1653个专业点;中职学校327所(不含技工学校),开设18个专业大类189个专业2540个专业点,学校布局和专业布点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两个全覆盖”。特别是近年来,职业本科学校和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蹄疾步稳——3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4所国家级、10所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分别取得国家级标志性成果726项、380项,62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实施“职业教育铸魂育人计划”,开展省级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工作室认定。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李粉霞教授荣获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山西省经贸学校王力群老师荣获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7人入选教育部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参与成果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均创历史最好成绩。49门课程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57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四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目录。我省还成立了15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2个专项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持续拓宽。近五年,对口升学录取人数由15911人增加到26024人,增幅64%;本科招生人数由2000人增加到3614人,增长81%。23所中职学校试点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本贯通覆盖全部“双高学校”,2025年招生计划2450人,较2021年增长79%。80所中职学校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招生计划1.8万人。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职业启蒙教育体系,认定70个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102门特色课程,7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深度职业体验。

——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坚持“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三年来,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布点540个、撤销437个,对近1/3的专业布点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以“小切口”扎实推动产教“大融合”,打造19个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认定12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共管共享38个省级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全省教育系统以扎扎实实的成效,把“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承诺写进千家万户的幸福感受。优质均衡的资源布局、持续提升的教学质量、不断完善的育人体系,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待,更有力赋能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和强大智力保障。(李林霞)


以教育之笔绘就幸福山西新画卷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不仅承载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关乎山西在加快转型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当前,山西教育强省建设全面提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政治责任,更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的内在要求。从《山西省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到财政性教育经费突破千亿元;从打破高校“老八所”固化格局,到助力职业教育扬威国际赛场;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构建中小学减负长效机制……三晋教育系统正以扎实行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实现公平与质量“双轮驱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质量则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近两年来,山西持续推动山西电子科技学院、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山西医药学院、晋中健康学院等一批高校获批设立,高教布局不断优化;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等一系列举措,正是对人民群众“上好学”期盼的切实回应。同时,山西坚决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保障学生每日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真正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紧扣服务发展这一“主题主线”。教育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上。山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一方面,要持续推进高等教育“百亿工程”,大力引育高水平人才团队,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应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特色产业学院,畅通校企合作渠道,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此外,还要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实施“万人计划”等就业培训项目,真正让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还要夯实师资与治理“两大支柱”。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去年,山西9名教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太原市安慧霞老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正是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成效的生动体现。未来,更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切实为教师减轻负担,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在治理层面,山西正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山西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智慧校园示范校,以数字技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同时,还需坚决守好校园安全底线,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强,则山西强;教育兴,则山西兴。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从“学有所教”走向“学有优教”,山西教育的每一步迈进,都凝聚着人民的期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努力将教育强省“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以教育之笔绘就幸福山西新画卷。(孙蕊)


特写1 宁武县阳方口中学——
探索名校托管乡村学校“新模式”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清晨6时,晋北高原的薄雾还裹着几分凉意,宁武县阳方口中学已响起清脆的读书声。很难想象,五年前这里曾是一所仅有28名学生、濒临关闭的乡镇中学。

校门口,家长王女士脸上笑容满满,“前几年啊,我们这些农村家长总想着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生怕耽误了娃。现在,县城里都有家长专门把孩子送来,说咱这儿的教学不比城里差!”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2020年6月的一次“教育牵手”——宁武县教育科技局与忻州师范学院签署协议,委托忻州师院附中对宁武县阳方口中学进行全方位托管,从办学理念到教学管理、师资调配全盘接手。这一举措,不仅打破了乡村学校的发展困局,更开创了山西省名校托管乡村学校的先河。

学校秉承“做真实的教育”办学理念,制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绩”的发展目标,将附中成熟的“学·思·练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深度植入。课堂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合作探究的舞台;教研活动常态化开展,连作业设计都经过团队精心打磨,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精准落地。

更令人欣喜的是,忻州师范学院持续输送的“新鲜血液”让学校焕发勃勃生机。截至今年5月,十批共204名实习支教生相继到来,他们不仅承担基础学科教学,更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孩子打开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计算机专业支教生开设编程课,带领孩子们用代码编织梦想;美术专业支教生组织创意社团,将山间的落叶碎石化作艺术品;艺术专业支教生组建舞蹈队,让课间操焕发艺术魅力……

优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办学质量的提升在中考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今年中考,宁武县参加人数1328人,其中阳方口中学182人。全县前10名,该校占3席。尤为可贵的是,孩子们有了超越成绩的全面成长:校园里,文明礼貌蔚然成风;课堂外,互助友爱成为习惯。家长们由衷感叹:“娃娃不仅学习好了,也更懂事了!”

阳方口中学的成功实践产生了辐射效应。定襄、保德等县纷纷与忻州师院附中开展合作,托管办学的种子正在晋北大地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不必远离故土,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夕阳西下,琅琅书声渐远,校园依然跃动着生命的活力。这所晋北高原上的四轨制乡镇学校,正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托起孩子们从田野走向远方的梦想。(韩林芳)


特写2 中北大学——
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5月的一个夜晚,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实验室内灯火通明。中北大学工程博士卢鑫浩手持一份检测报告,难掩激动。报告显示,他主持攻关的国家重大专项首次将某型号推进剂药柱挥发分检测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数十秒,效率提升近千倍,并实现无损快速检测,填补了国内快速质检技术空白。

卢鑫浩是中北大学首批工程博士的优秀代表。为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2022年,国家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工作,中北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也是我省唯一入选高校。2023年,学校正式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学院坚持“服务国防、服务地方、校企协同、强化实践”,以工程技术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牵引,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样板间”。

卢鑫浩的成长经历正是这一改革实践的缩影。2022年,他通过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并经过严格的校企面试后,成为国家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的博士研究生,入选中北大学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联合培养计划,进入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开展工程实践。

“学生从学校工程类硕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中遴选,由企业提出专业课题、名额及要求,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面试,导师和学员同意后,校企共同审定。”中北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该校已与83家企业建立联合培养计划,2022年至2025年共招收硕博士486人;培养采用校企联合方式,由校企共同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指导过程并进行考核评价。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是锻造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红色工程师’。在国家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赤子之心。”中北大学副校长杨风暴说。

今年6月,太原市政府与中北大学签署“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协议,共同打造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7月30日,山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北大学当选理事长单位。如今,该校正以无数个“卢鑫浩”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新型工业化征程上书写“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中北答卷”。(李林霞 胡慧萍)

  

特写3 山西开放大学——
筑就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9月5日,在宁波参加2025“乐龄杯”全国老年文艺展演活动时,山西开放大学朗诵高级班学员刘继萍与同伴深情演绎《太行奶娘》,一举夺得朗诵类第一名。随后又赴央视参加展演,她感慨万千:“是学校为我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我会把对朗诵的热爱一直延续下去。”

刘继萍的故事,是山西开放大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该校紧紧围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体系办学和数字化平台优势,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社会培训三大板块持续发力,打造了一座贯通全年龄、覆盖多领域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在老年教育领域,学校依托国家老年大学山西分部、山西老年开放大学,逐步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老年教育服务体系。自2018年率先开展老年教育实践以来,累计开设120多个实验班,课程涵盖智能手机应用等多个领域。“智慧助老畅享生活”“银龄讲堂”等品牌项目累计培训学员超20万人次,其中“智慧助老畅享生活”项目还荣获2023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通过与军队干休所、护理院等机构开展多元合作办学,推动教育服务进社区、进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终身学习。

发挥省级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职能,山西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牵头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推动成立10所市级社区大学、10所市级老年开放大学和85所县级老年开放大学,太原、临汾等地率先实现四级机构全覆盖。打造“山西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创新开设“社区教育大讲堂”等栏目,2025年针对性上线20门共计211课时课程。品牌活动“百姓学习之星”进校园、“有为青年夜校”等深受欢迎,后者更是一席难求,成为青年夜间“充电”新风尚。

在社会培训方面,学校秉持“开放活校”理念,不断拓宽对外合作领域,2024年以来与省妇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等15家单位合作,开展23类项目,年培训量达3万人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山西开放大学将继续践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使命,持续拓展终身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