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市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一季度全市经济实现稳中开局。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3.71亿元,同比增长15.6%,在吕梁市总量排名第3 ,增速排名第1  。

(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在吕梁市增速排名第1。

(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同比增长3.6%,在吕梁市总量排名第6,增速排名第12。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41亿元,同比增长4.9%,在吕梁市总量排名第2,增速排名第10;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64亿元,同比下降6.9%,在吕梁市总量排名第3 ,增速排名第13 。

(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5亿元,同比增长1.4%,在吕梁市总量排名第5,增速排名第7。

(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61元,同比增长4.5%,在吕梁市总量排名第5,增速排名第1。

(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8元,同比增长6.0%,在吕梁市总量排名第3,增速排名第10。

二、基本特征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23年一季度GDP完成73.71亿元,同比增长15.6%,高于吕梁市平均增速(3.8%)11.8个百分点,增速较去年全年(7.8%)加快7.8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3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0.77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工业增加值40.34亿元,同比增长21.8%,占GDP的比重为54.7%;第三产增加值完成31.60亿元,同比增长9.5%,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 1.8%:55.3%:42.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09 、11.24 、4.27 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平稳向好

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6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4%。分行业看,农业产值340万元,下降10.7%;林业产值8679万元,增长0.3%;牧业产值18478万元,增长5.7%;渔业产值1.6万元,下降94.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364万元,增长4.3%。

1.畜禽业生产平稳增长。据初步调查,一季度生猪存栏11.5万头,同比下降24.7%,出栏5.2万头,同比增长9.6%;牛存栏1.67万头,同比增长30.2%,出栏3043头,同比增长1.4%;羊存栏9.7万只,同比增长30%,出栏2.45万只,同比增长25.6%;家禽存栏303.3万只,同比下降2.2%,出栏192.6万只,同比增长21.6%。一季度畜禽产品价格基本稳定,生猪价格持续走低,玉米、饲料价格稳中略降。

2.春耕备耕进展良好。粮食作物春播面积预计为61万亩,到3月末,全市农资准备充足,种类齐全,储备化肥2万吨,农药16吨,地膜40吨,储备各类粮食种子900吨,农资价格稳中有降,基本满足全市春季农业生产要求。

3.蔬菜种植面积大幅下降。一季度蔬菜播种面积为3846亩,同比下降39.4%,其中芦笋种植面积3743.5亩,同比下降34.6%;叶菜类播种面积69亩,减少254亩,同比下降78.6%。蔬菜产量56.1吨,同比下降60.9%。

(三)工业经济增长较快

1-3月,全市78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高于吕梁市(1.8%)22.3个百分点。

1.酒的制造业拉动强劲。酒的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0.8%,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8.0%,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8个百分点。

2.材料与化学工业增势良好。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4%,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0%,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

3.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白酒4.75万千升,同比下降3.5%;商品混凝土11.66万吨,同比增长70.1%;玻璃包装容器12096吨,同比增长15.8%;纸制品1557吨,同比增长67.5%,发电量9.58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5.1%。能源产品降幅明显:焦炭55.25万吨,同比下降19.7%;洗精煤36.62万吨,同比下降25.0%。

4.部分效益指标持续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4亿元,同比增长11.3%;利润总额23.8亿元,同比增长142.9%;税金总额25.4亿元,同比增长22.7%;每百元营业收入中成本为56.7元,同比减少3.75元,费用为4.67元,同比减少0.53元;资产负债率为58.1%,同比下降3.1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增速加快

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31.60亿元,同比增长9.5%,高于吕梁市平均增速(7.2%)2.3个百分点,增速较去年全年(5%)加快4.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8.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23.2%、房地产业下降2.4%;金融业增长17.8%,拉动全市GDP增速2.0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0.7%,非盈利性服务业增5.8%,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速0.9和2.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缓

1-3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亿元,同比增长3.6%, 其中,民间投资累计完成3.22亿元,同比下降20.5%。

1.第三产业投资引领增长。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468万元;第二产业投资1.24亿元,同比下降64.1%;第三产业投资3.86亿元,同比增长113.3%。

2.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增长乏力。分规模看,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71个,完成投资4.96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91.0%,同比下降4.7%;500-5000万元项目41个,完成投资0.4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9.0%。

3.房地产市场回暖。1-3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6亿元,同比增长59.3%。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12546平方米,同比增长3.1%。商品房销售额完成6054万元,同比增长29.2%。

(六)消费市场逐步回暖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1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4亿元,下降6.9%。

1.餐饮消费恢复较快。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0.44亿元,同比增长19.3%;商品零售额3.19亿元,同比下降10.0%。

2.乡村消费较为活跃。从企业经营地看,城镇零售额完成15.00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零售额完成4.41亿元,同比增长6.9%。 

3.17类主要限上商品零售“8正9负”。增长的有:饮料类增长23.6%;化妆品类增长25.9%;金银珠宝类增长11.3%;日用品类增长17.3%;体育娱乐类增长25.4%;家电类增长6.7%;建筑装潢材料类增长24.3%;汽车类增长45.3%;下降的有:粮油食品类下降15.2%;烟酒类下降15.5%;服装类下降0.6%;五金电料类下降2.5%;书报杂志类下降2.1%;中西药品类下降1.3%;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1.5%;家具类下降34.9%;通讯器材类下降11.7%。

(七)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小幅下降

1-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9.9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3%;工业用电量1.94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4.7%。

(八)财政收支稳步增长

1-3月,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5.56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4.16亿元,同比增长10.0%;非税收入完成1.40亿元,同比增长19.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05亿元,同比增长1.4%,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90亿元,同比增长22.2%。

(九)金融运行保持平稳

截止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04.65亿元,同比增长9.2%,较年初增加51.02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89.50亿元,同比增长4.4%,较年初增加7.99亿元,存贷比为0.313 。

(十)市场物价温和上涨

3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上涨0.5%;1-3月CPI平均上涨1.1%。

1-3月,八大类消费价格全部上涨: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7%,衣着价格上涨0.4%,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5%,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3.2%。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1.种植业结构特色不显著。一是农户自主调整种植结构存在盲目性,如玉米价格上涨或高粱补贴增加,种植意愿随意性较强。二是农民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理解有限,不能合理安排生产,在如何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受土地流转成本上升、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减少、农民贷款难等因素影响,设施农业投入呈下降趋势,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调整种植结构的难度加大。

2.蔬菜种植波动较大。我市特色蔬菜以芦笋为主,去年以来,首批芦笋根盘老化,盛产期已过,叠加外部市场产量提升,价格下降,本地种植效益持续下滑,部分种植户选择弃种。叶菜类受多次倒春寒和降雨较多影响,连片受灾、减产,市场供求失衡。

3.发展现代农业制约要素较多。一是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为主,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二是农村干部群体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数希望政府给以扶助,且倾向于短期见效的项目,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偏低。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对极端天气的预警与应对力量不足。

(二)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1.能源工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1-3月,煤炭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3%,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下拉规上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焦炭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8%,下拉规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市场复杂多变,价格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焦化升级改造项目进展缓慢,对推动能源工业转型升级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2.工业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单个企业贡献。目前,酒的制造业中,在库企业8户,其中汾酒集团占比达到97%,一方面其经营状况直接影响汾阳市甚至吕梁市该行业走向,另一方面虹吸效应明显,多数包材类企业依赖汾酒集团生存,一旦汾酒集团调整供应商自己研发生产,其经营风险较高,甚至难以持续生存。

3.新增企业拉动不足。本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达到9户,数量较多,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11.5%,但多以微小企业为主。1-3月新增企业产值共完成2.22亿元,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3 %。新增企业规模较小,成长性差,对规上工业转型发展的拉动不足。

(三)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

1.开发区项目发力不足。目前在库的开发区投资项目共21个,计划总投资155亿元,未完成投资33.68亿元,本年1-3月仅完成1.0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9.9%。作为全市投资的重要支撑,开发区项目投资乏力,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平稳增长有较大影响。

2.工业技改投资降幅较大,设备升级改造力度较弱 。1-3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下降67.7%,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器具购置工业技改投资分别下降67.6%、84.2%。工业技改投资的下降,严重影响下阶段投资稳定增长,不利于工业转型升级。

3.部分项目长期停工或进展缓慢。因资金短缺、工程纠纷、违法施工、施工质量不符相关规定等原因,有12个在库项目停工长达15个月,不利于投产达效。

(四)限上消费市场增长乏力

1.烟酒类头部企业发展受阻。1-3月,烟酒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5.5%,主要原因是头部企业业务变更,降幅较大,部分企业抢占市场力度不够,客户流失严重,下拉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7.4个百分点。

2.个体户经营困难。近几年,受疫情对市场主体的影响,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涨、竞争激烈和消费需求收缩等困难,下阶段增长压力较大。在库28户个体批零单位中,16户负增长,其中8户降幅达20%以上,生产经营恢复情况落后于行业整体水平。

四、建议

(一)重点突破,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1.继续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力度,切实解决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高投入、低收益和片面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等问题。要掌握好粮食作物与其他农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再协调好与其他农作物的比例关系。

2.加大设施农业建设投入,完善蔬菜种植惠农补贴政策,提高蔬菜种植积极性。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制度落地,推广优质且适合本地区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品种种子,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生产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3.做好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密切关注持续灾害性天气及发生区域,准确把握作物生长发育进程,科学研判干旱情发展趋势。强化技术队伍,做好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农业受灾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加强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因苗因墒落实好抗旱减灾的技术措施,并根据灾情发生程度,帮助农民开展自救,积极备足救灾物资,全力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救灾物资的调配工作。

(二)狠抓转型,提升工业增长质量

1.统筹工业生产,继续落实煤电能源保供和“能耗双控”政策。全力稳定能源工业生产,推动煤炭产业降能耗、提能效,加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实现去产能之后的焦化行业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延伸煤炭的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高附加值,以更优的产品开拓市场,增加煤炭行业的新贡献。

2.借助白酒专业镇建设契机,全力推动酒文旅产业相融共生,上下游产业齐头并进,坚持基础设施提质与提效并重,为白酒上下游产业提供优质核心的基础要素保障,全力推进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做大做强,走好集群经济发展新路。

3.用好用足助企纾困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精准有效推动税收、用能、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等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实。深入开展入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增强发展信心。

(三)深耕项目,增强投资发展后劲

1.发挥开发区转型发展主战场作用,抓住当前建设黄金期,解决好项目落地的“堵点”问题,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达效;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用好各种招商方式,用足白酒产业长板招商,不断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要全力以赴推进专业镇建设,压实压紧各方责任,盯紧瞄准既定目标,用高度负责的态度、务实有效的举措,高质量推进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建设。

2.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投资。加强对工业投资政策的宣传解读,深入评估我市工业投资环境状况,紧紧围绕“杏花村汾酒”专业镇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组织有关力量,引导资金、产能,人才等要素集聚,不断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延伸产业结构链条。加大设备升级改造力度,创新服务方式,切实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供更优服务。

3.各行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明确各自承载指标,积极发挥主动性。进一步完善项目数据的“入规入统”,全面起底、实地核查,做好资料完善、进度上报和审批入库等工作,不断夯实基础凭证资料,做到项目应入尽入、应统尽统。紧盯未开工项目,剖析原因,全力打通难点堵点,推动项目早日开工;要抓好重点支撑性项目,做好统筹调度,有计划地制定推进举措,优先保障资金、人员投入,推动项目加速落地,为实现全市经济稳增长打下坚实基础,提供坚强保障。

(四)培育消费热点,激活市场活力

1. 鼓励酒类零售企业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知名度,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延伸白酒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坚持“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市场,提升白酒产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白酒产业。

2. 精准对接企业诉求,针对龙头集团、重点企业销售大幅下滑的情况,分类排查问题,推动政策达效。从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项目建设、用地用能、奖励补助等方面发力,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减负,支持企业稳经营、市场稳增长。强化限上单位培育,广泛宣传纳规入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协助企业完善统计基层基础,增强贸易单位纳统积极性。充分利用商务、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料,聚焦运营质量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建立“准限上”培育库,实行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精准服务,确保成熟一批、纳入一批。

3.借消费券契机,提升消费市场。借新一轮的 “晋情消费·汾享杏福”促销活动暨政府消费券的契机,不断扩大消费券的覆盖面,不断提振消费活力。从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优化消费平台载体等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