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7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7%,高于全省(11.0%)9.7个百分点,高于吕梁市(13.4%)7.3个百分点。

一、主要特征

(一)酒的制造业拉动强劲

上半年,白酒增加值累计增长44.7%,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3.3个百分点。

(二)能源工业降幅较大

上半年,煤炭工业同比下降30.5%,下拉规上工业2.1个百分点;焦炭工业同比下降30.9%,下拉规上工业2.8个百分点;电力工业同比下降3.5%。

(三)材料与化学工业增势良好

上半年,建材工业同比增长21.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同比增长28.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

(四)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

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6.4%,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790.6%。

(五)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

上半年,白酒10.13万千升,同比增长19.1%;商品混凝土26.47万吨,同比增长46.2%;玻璃包装容器2.45万吨,同比增长82.0%;纸制品1926吨,同比增长69.3%。能源产品降幅明显:焦炭144.80万吨,同比下降24.0%;洗精煤88.57万吨,同比下降36.2%;发电量17.82亿千瓦小时,同比下降3.2%;粗苯1.16万吨,同比下降14.6%。

(六)效益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5.6亿元,同比增长29.5%,实现利润45.1亿元,同比增长33.4%,上交税金总额35.7亿元,同比增长4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64.72元,同比减少0.3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79.03元)低14.31元,比全吕梁市平均水平(68.43元)低3.7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5.32元,同比减少2.6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7.16元)低1.84元,比全吕梁市平均水平(7.39元)低2.07元。

6月末,资产负债率为57.0%,比上年同期高5.5个百分点,人均营业收入163元,同比增加19.1元;产成品周转天数17.8天,比上年同期减少3.9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12.9天,比上年同期减少4.8天。

二、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工业发展趋势堪忧

今年以来,随着煤炭价格上涨,原材料采购渠道不畅,大部分洗煤企业转向配煤、代加工业务,其中7户企业停产,下一步经营意愿不明。焦化企业中,受能耗双控及原材料供应不足影响,叠加焦炉淘汰,东辉、五麟2户企业产值、产量及能耗均呈下降趋势,文峰增幅较小,下拉规上工业2.8个百分点。电力行业中,中节能光伏、华电2户新能源发电企业均为负增长,其利用小时数远低于火电,具有不稳定不可控性,电网调峰储能能力有限,新能源发电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上半年,战新产品品类由上年同期的18个减少至14个,增加值下降20.4%,占规上工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5%下降至1.8%。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其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工业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三)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自2018年裕源、山宝、特达等龙头企业退库以来,农副产品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小米、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脱壳、分拣初加工环节,产品加工和附加收益低,企业规模小,大部分企业年产值不超过亿元,产业布局散乱,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三、几点建议

(一)统筹协调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认真履行能源生产供应保障职责, 切实保障能源供应各环节稳定运行和安全可靠。推动煤炭工业降能耗、提能效,加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实现煤炭工业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

(二)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不断利用各种科技资源,集中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力,突出企业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产品市场化为导向,紧盯适合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品牌建设等方式,打造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特别是引进和培育优质企业,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