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家、省、吕梁市《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十三五”期间要牢牢把握“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和建设“实力汾阳、魅力汾阳、活力汾阳”的总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以农村贫困人口能力建设为手段,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强化社会参与,着力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市要求,践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式扶贫”的理念,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始终坚持“区域发展促进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机制,整合力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格局,切实增强我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为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市、乡(镇)两级政府对行政区域内的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完善推进扶贫开发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政府主导、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统筹推进局面。

二是部门联动,资金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村、贫困区域倾斜,整合捆绑使用资金,协调一致运用政策,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三是以人为本,精准扶贫。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的扶贫到村到户政策,对因灾因病等造成的暂时性贫困、无劳动能力形成的绝对贫困等对象因户施策,包保结对帮扶;对有发展愿望而缺乏资金、技术等条件的贫困对象,切合实际提供能力培训、制定发展规划。通过分划类别,因人制宜,实现精准扶贫。

四是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鼓励有条件的贫困群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提高其自我管理和发展水平,立足自身脱贫致富。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三、奋斗目标

按照吕梁市安排,到2017年,全市13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减贫人口6974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积极争取扶贫发展资金,根据贫困村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分年度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开展贫困劳动力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5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

四、“十三五”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积极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确保贫困村整体脱贫。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充分利用多项优势政策叠加的机遇,对村级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统筹设计,科学谋划,注重发挥群众的参与性和主体作用,对13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要整合捆绑专项资金、涉农资金、社会帮扶等资金,保证贫困村村平均投入达30万元以上,扶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的带动帮扶作用,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形成村企合作、农户参与、辐射带动的良好局面,不断催动产业上规模、出效益。肖家庄镇高丰村、唐家堡村要突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峪道河镇宋家庄村、褚家沟村要突出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谷子种植和核桃树的综合管理;石庄镇曹家庄村、东武堡村、西武堡村、胡家社村、原家社村要突出优质核桃树的种植和核桃林的综合管理;石庄镇李家庄村、菽禾村、谷雨墕村要突出科学饲养,大力发展养牛为主的畜牧业。

(二)认真实施扶贫到户,加快贫困人口脱贫步伐。要充分运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成果,树立“精细化管理、精准式扶贫”的理念,注重发挥结对帮扶单位、农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等帮扶责任人的作用,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因村定名单、因户定规划、因人定项目、因地定产业、因扶定责任”的“五定”模式,确保政策到村、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是扶贫搬迁到户。结合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按照对象精准、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集中和分散搬迁相结合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对92人实施扶贫搬迁,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二是能力培训到户。要持续突出能力扶贫,完成雨露计划和千村万人培训5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500人,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三是信贷贴息到户。要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协调金融部门,规范和减化小额贷款和贷款贴息到户流程,完成250户贫困户项目贴息,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四是社会帮扶到户。要充分发挥市、乡两级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作用,并不断探索新的帮扶形式,形成所有贫困村都有部门驻村帮扶、所有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帮扶的新局面。

(三)深化机制体制创新,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径。一是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新模式。结合贫困村实际、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重点围绕高效种植业、特色林果业、规模养殖业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条件开展农产品初、精、深梯次加工,促进农产品提档升级。要积极引进和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村企联建、户联基地,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区域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基地。同时要探索和建立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贫困户的发展愿望和激情,激发贫困群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二是探索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新办法。重点围绕项目选择的科学性、项目实施的效益化、项目监管规范化等,完善建立村报、乡(镇)审、县(市)批的项目申报和逐级督办验收的管理模式,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到户,确保资金使用效益。三是探索科教扶贫的新载体。要建立稳定的科技扶贫体系,通过不断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知识输送,配合资金项目的整合投入,使贫困人口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建设科技扶贫团队,建立农技专家信息库,常态化开展送技能、送信息下乡活动,提高贫困群众产业项目发展的成功率和收益率。重视农村教育、卫生等公益性设施建设,重视农村教育、卫生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增强贫困人口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要做好农村大学生资助和中、高职学生的扶持,培养就业创业典型。全市资助大学生和中、高职学生达到200人以上。同时,要积极争取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拓展扶贫开发路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坚实保障。一是切实落实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把扶贫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工作实绩实施动态考核。二是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包保责任制,协调解决好各类困难群众的诉求。三是落实好部门帮扶责任制,结合工作实际,在驻点村真帮实帮,帮出成效。四是切实落实督办督查机制,完善扶贫工作事前规划,加强重点项目事中督办,健全扶贫成效考核,形成扶贫工作督办考核的制度化、常态化。

(二)整合政策资源,加大帮扶力度。一是在积极争取上级逐年增加扶贫投入的同时,市财政也要随着财力的增长,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二是整合部门投入,捆绑涉农资金用于扶贫开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大力引导社会投入,增加帮扶的力度。

(三)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扶贫能力。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和扶持贫困群体,建立贫困户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系统。精细管理扶贫项目和使用扶贫资金,使专项扶贫措施和贫困户实现对接,集中力量真扶实帮。二是优化扶贫工作考核监督机制,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村,要增加扶贫开发成效占实绩考核的比重。同时,对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使用,要实行公告公示制度,切实加强扶贫项目和资金的监管。三是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效化,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四是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机制,充分发挥定点帮扶、协作帮扶等社会帮扶机制,加强各领域的扶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