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筑牢绿色发展底色
山川辽阔,岁月悠长。
大山从荒凉苍茫变为绿意盎然,江河重新成为鱼儿嬉戏的家园,一度灰霾的头顶重现碧空如洗……老区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在吕梁大地上绘就了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城市,正在款款走来。
吕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把生态建设好、环境保护好,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筑牢这道生态安全屏障,不仅是地方战略,更是国家战略。
2023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立足吕梁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生态安全屏障定位,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筑牢绿色发展底色,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奏响了新时代的绿色发展进行曲。
日新月异 满目山川“换绿装”
一场新雨过后,巍巍吕梁山格外清新、绿意融融。
在临县东山公园,一群鸟飞过来,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嬉戏打闹、觅食玩耍。借着回家省亲的机会,专程来游玩的金女士感叹:“真是不敢想象,这里天蓝、山绿,环境简直美极了,令我们流连忘返。”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吕梁持续在生态修复上下功夫。
临县作为黄河吕梁段的沿黄四县之一,是我省黄河流域治理的重点县。全县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最严重时达到25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近年来,该县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走廊建设,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以治理项目为抓手,全力守护母亲河。目前已治理完成66%水土流失面积,泥沙流失量每年减少1360万吨。
“现在看见的这一片,十几年前还是一片荒山,一到下雨天,雨水把山上的泥土都冲到沟里了,现在再也看不到那种景象了。对于一个世代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看到自己的家乡从曾经的漫天灰尘到现在的青山绿水风景如画,我感觉挺骄傲、挺值得的。” 站在青凉寺乡刘家圪堎村的山上,看着山下黄河滚滚,山上绿意盎然,作为生态修复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临县东江核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超思绪万千。
吕梁境内91%的国土面积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脆弱的生态,贫瘠的土地,曾经是吕梁人民长期面临并着力破解的两大难题。
其志弥坚,其行必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任,以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生态屏障为牵引,累计投入78亿元,将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探索出合作社造林、购买式造林等模式,持续实施“三个100万亩”生态造林工程和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创下“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伟大业绩,让“山川披绿、林海生金”。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一廊两带”战略,即打造吕梁中部纵贯南北的吕梁山生态文明示范走廊、以西部沿黄四县为重点的沿黄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带、以东部平川四县为重点的沿汾河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带,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以国家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668.25万亩,建设淤地坝1.22万座,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311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75.7%;累计完成林草建设任务3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71%,排名全省第五,使一片一片绿色在吕梁千沟万壑间迅速延伸。
2023年,吕梁成功申报山西省黄河重点生态区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为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包括我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农田整治与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河流水系及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污染治理7类、39个子项目,涉及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方山、中阳、离石等7县(区),总投资超过37亿元,工程面积达8万余公顷,是我市多年来投资规模最大、争取资金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重大生态治理修复工程。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各项生态修复工程的上马和实施,为方山县等县区积极申报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吕梁的生态环境质量交出了一张优秀的答卷,蓝天白云不再是奢侈品,绿色成为吕梁山上的主色调。
锲而不舍 “吕梁蓝”成为“幸福蓝”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
“前几年冬天早上六点多出来跑步时,尽管路上车和人都很少,但仍能闻到一股说不出的味道。去年冬天,这股味道很少能闻到,看来空气确实变好了。” 市民贺晓丽刷着手机中看到的新闻感慨道。在她手机关注的抖音账号中,一条《汾阳:214个好天气的背后》正在刷屏,这条新闻中提到:2023年,汾阳市喜获214个好天气,创造了历史性的好成绩。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吕梁持续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做文章。
汾阳市地处太原盆地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偏重的能源结构,空气中的污染物很容易形成集聚效应,一度时期空气质量排位靠后,每年冬季雾霾天气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好天气”大风刮不来。要想蓝天越来越多,汾阳必须有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决心。去年,该市痛定思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关停了东辉焦化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甲醇的焦炉,在隔壁的金塔山福利焦化,建设了融合AI视觉识别、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管控治”一体化平台,实现检测设备和治理设备的协同管理,达到“边检测、边治理”。
“汾阳市4.3米焦炉关停以后,氮氧化物减少排放340多吨,二氧化硫减排70多吨,烟尘减排十几吨,空气质量大幅度改善。”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汾阳分局大气股股长郭兴盛告诉记者。
就这样,汾阳市以超常规的举措,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争取,在科学治污、精准治污的基础上,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空气质量排名大幅跃进。
作为吕梁另一煤焦大县,与汾阳毗邻的孝义市,2023年全年优良天数达到创纪录的243天。汾阳、孝义锲而不舍推动优良天气数量竞相增加的背后,蕴含着我市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的“密码”。
其志弥坚,其行必笃。2023年,我市持续强化督促督办和奖惩考核,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纳入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考核中,制定印发《吕梁市空气质量再提升2023年行动计划》《吕梁市2023年夏季臭氧污染管控实施方案》《吕梁市扬尘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推进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盯紧空气质量约束性指标,扎实开展夏季臭氧污染治理、秋冬季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整治、散煤清零四大攻坚行动,以吕梁市区及周边、汾文交孝区域为重点区域,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完成17户钢铁、30户焦化、25户水泥等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淘汰4.3米落后焦化产能613万吨,压减过剩钢铁产能140万吨,淘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100台,清洁取暖替代生活散煤27.88万吨,
2023年,吕梁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比2014年累计下降37.5%,PM2.5浓度下降49%、连续五年在汾渭平原、连续三年在全省排名第一。方山县、兴县、岚县、交口县、临县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汾阳市、交城县退出了全省后10名。
山水透绿,天空湛蓝,清新的空气在赢得外地来客频频点赞的同时,也成为吕梁人民的骄傲。
碧水清源 “一泓清水入黄河”
涟漪泛泛的湖面上,一只只候鸟在展翅飞翔,优美的身姿掠过湖面,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每年立冬之前,经过长途迁飞的赤麻鸭便成群结队地来到孝义市孝河湿地公园越冬,直到翌年春季迁往繁殖地。
“生态好了,保护也跟上了,候鸟的数量自然就多了,据统计,每年春秋两季,在我们这儿,飞来飞去的鸟类已由过去的几十种增加到现在的三百余种,甚至有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常年拍摄鸟类的摄影爱好者武晋洲自豪地说。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吕梁持续在水环境治理上求突破。
思维转变引领行动改变,观念革新助力效能提升。作为黄河流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吕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总量进入全省前列,但伴随着经济起飞和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工业“三废”,城市污水等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为此,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方法,出台一系列文件以及多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水环境治理,全市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相关指标迅速提质达标,绿色成为了发展的硬约束、硬杠杠。
过去的一年,我市聚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全力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铺开总投资54亿元的36个工程项目,推动市域内河流水质持续提升。统筹岸上岸下,坚持源头治理,继续推进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在此基础上,还启动总投资116.7亿元、涵盖14个分水口、20座调蓄水库、902公里输水管线的中部引黄县域小水网工程建设,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持续向好。
“以前,工业污水都是各家自己处理,现在通过管网联通,各企业产生的污水都能收集至污水处理厂进行综合处理,全部达到循环水的补水标准,污水回用率可达93%,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排放,还帮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 在孝义中化工程集团环保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主任贺文强指着数字仪表盘上的污水处理指标告诉记者。
水生态改善,源头治理是关键。中化工程集团环保有限公司所在的孝义经济开发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焦化园区,每天产生的2万吨工业污水长期以来靠园区企业自行消化处理。为彻底解决园区水污染现状,去年孝义市投资7亿元,铺开了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和分盐结晶零排放项目建设,采用先进处理工艺,对园区各企业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93%的污水经处理后返回各企业实现再利用,剩余7%的高浓盐水结晶处理,提取出工业盐,实现污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绿水长流,青山不老。2023年,全市累计建成投运20个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3个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和1230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治理84条黑臭水体,完成513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324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划定畜禽禁养区250个,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2014年的37.5%提升到2023年的100%,提前两年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连续两年水质改善幅度全国前三,水环境质量在全国地级及以上339个城市排名由曾经的倒一进步为第256名。
寸土必争 田畴沃野盈绿意
一条条蜿蜒的道路宽阔平坦,一幢幢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树木花草错落有致……
金秋时节,行走在方山县马坊镇四皓村的巷道上,秋高气爽,瓜果飘香,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很难让人相信这里还是一个养殖大村。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多年来,四皓村充分发挥沟深坡广、林草丰茂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养牛产业,牛存栏量从2016年的673头发展到2023年的2192头,养殖规模在迅速扩大,横流的污水和难闻的气味也随之而来。
牛多了,人富了,环境相对差了!怎么办?新发展理念的吹拂和美丽幸福吕梁建设的推进,让四皓村迅速找准了发展方向,启动了人畜分离小区建设,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运营管理与村民民主自治相结合,制定了《人畜分离整治方案》,与村里的养殖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和污染防治承诺书,实行养殖户“黑名单”管理制度,扭转了养殖业污染人居环境的旧有形象,推进了养牛产业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
“人畜分离小区建成后,我们村里的牛统一进场管理,路上再也见不到牛粪了,加上村里开展的环境卫生整治,为我们打造出了优美、舒适、整洁、和谐的乡村环境。”看着焕然一新的四皓村,村民雒亮清感慨道。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吕梁持续在土壤污染防治上见真章。
去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印发了《吕梁市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问题排查行动方案》,开展县(市、区)自查,市级不定期现场抽查督查,以环委办名义实行周调度月通报机制,推动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黑臭水体整治等工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死角。我市紧盯建设用地安全不松劲,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为重点,强化部门联动,按月调度重点建设用地台账,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评审关、质量关,有效保障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最大可能杜绝土壤污染。同时,全力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点工程,对纳入国家“十四五”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孝义市鹏飞绿色化改造项目强化跟踪服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企业土壤及地下水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保护,环境污染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2023年底,全市35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1%,累计完成367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的生态新景,既是吕梁孜孜以求,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吕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张时代答卷。
让大美画卷在吕梁大地全面铺展,让生态魅力在革命老区处处绽放!青山绿水之间,吕梁再次奏响了逐绿前行的壮歌。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