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 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我省电力产业转型升级
3月18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建设。这条跨越太行山脉、总长770公里的双回线路“电力巨龙”,建成后每年将输送27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入京,为三晋大地能源革命树立新的里程碑。
随着“四交一直”特高压网架建设提速,山西电网正加速向高效、智能、绿色方向升级。从雁门关换流站的智能运维到电力市场的指尖交易,从太行山间的银线穿梭到京津冀的璀璨灯火,山西正以能源革命“排头兵”姿态,为全国“双碳”目标贡献“晋电智慧”。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煤电资源优势,着力优化电源和网架结构,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电力产业转型升级。
初秋时节,记者在晋能控股晋北能源山西有限公司同赢热电三期项目建设工地看到,塔吊如巨人般矗立在厂区内,黄色吊臂在湛蓝天空下划出精准的弧线,将建筑材料稳稳落在作业面上;运载材料的工程车辆在环形道路上穿梭,工人们在一座座钢筋水泥的“丛林”间挥汗如雨,这座能源巨擘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晋北大地上加速建设。
这正是我省优化电源结构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我省锚定“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发展方向,已建成投产6台百万千瓦级火电机组,“十四五”前四年共关停落后机组279.2万千瓦。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1.51亿千瓦。其中,火电装机8202万千瓦,占比54.31%,60万千瓦以上高效机组占煤电装机的“半壁江山”。
在新能源领域,我省创新建立“优先交易+优先消纳”机制,2024年全省新能源利用率稳定在97%高位,绿电、绿证交易电量分别达76.59亿千瓦时、13.1亿千瓦时,同比增幅超200%和370%;外送绿电规模75.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6.18%,位居全国第一,全年为新能源企业增收近4亿元。
7月初,220千伏吕梁孝义园区输变电工程投运,标志着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2025年15项主网迎峰度夏工程全面竣工。这批总投资14.5亿元的重点工程,新增变电容量405万千伏安、线路235公里,涵盖从500千伏到35千伏各电压等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山西电网网架结构,显著提升了电网供电能力与运行灵活性。
近年来,我省持续优化电网薄弱县(区)网架结构,形成省内500千伏“三纵四横”为骨干网架,220千伏分七片环网运行,110千伏以下电网全覆盖的供电网络,让优质电能直达田间地头。西电东送调整系列工程全面投产,在运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和华北特高压环网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形成6回特高压+14回500千伏外送通道,外送能力达3162万千瓦。
作为全国首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已正式运行超过一年,形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绿电绿证”整体并进、“省内+省间”协同运行的电力市场体系,2.1万余户市场主体实现“指尖交易”,零售市场A级信用以上售电公司超过80%。2024年现货交易电量279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94%,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力持续领跑全国。
8月1日用电晚高峰,山西电网首次实现47座储能电站、16座虚拟电厂集中调度,双向调节最大功率达225万千瓦(新型储能141万千瓦、虚拟电厂84万千瓦)。这场“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山西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机制上迈出关键一步。
从煤电大省到新能源高地,从单一输电到智能互动,山西电力产业正以“结构更优、网架更强、市场更活、绿色更深”的转型成效,书写能源革命的山西答卷。(王龙飞)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